2020年,是特殊的一年,是会被人们永远刻在脑海中的一年。
疫情发生后,四面八方涌来无数人,他们加入抗疫大军,有的请战奔赴抗疫前线;有的来到火车站、隔离点参加疫情防控;有的在后方为医护人员提供着各种保障……他们与医护人员一起勇敢逆行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。
01 佛系的外壳,不代表心中没有山河
“年轻人热血的时代,相信我们很快就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。”
90后,在大众眼中是慵懒迷离、不问世事的样子,但疫情之下,展现在众人眼中的他们,确是另一番模样。
余杰,是这场疫情下涌现出来的代表之一,作为一名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后勤人员,面对疫情,说不害怕是骗人的。疫情开始时,医院防护物资紧张,他就在网上紧急订购了100只口罩,可以说“求生欲”之强。但在家呆着的日子里,发现医院人员、物资各种吃紧,他着实坐不住了,立马将恐惧抛在脑后,赴岗报到。
由于医院女多男少,余杰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疫情防控后勤工作中的苦活累活。一个多月来,他开着自己的车给医院拖运防护用品、生活物资,因交通管制,物流停运,外界捐赠物资需要市外转运终才能到达医院。到达医院,他又变身成为了一名“临时搬运工”,将数以百件的货物整整齐齐摆放到位才算完成使命。
在医院被征用为集中隔离观察点的那段时间,他又自告奋勇地加入了送餐队伍,与其他8名同事一起为病房及各隔离观察点(宾馆)留观人员及医护人员准点送餐、送药及生活必需品等。天刚蒙蒙亮就出发,日复一日,风雪无阻,只有在送餐间隙的2个小时才能稍作休息,一日三餐,他从未“缺席”。
“我的车空间大,送东西方便,我年轻,有的是力气,搬点东西算什么,我不休息。”他总是这样说。
02 不同的岗位 ,变身消杀员并肩作战
“消杀工作是疫情防控道防线,我们一定要当好阻挡病毒的卫士”
穿戴着厚重的防护装备,身背几十斤重的消杀桶,疫情发生后,在医院的各个角落,总能看到这样忙碌着的身影。
如果说一线医护人员是战场上的前锋,那么消杀员就是后方默默无闻但不可或缺的后卫。消杀工作是整个疫情防控中重要的措施,关系着整个疫情防控的成败。
每日四次的全院消杀,从早上7点开始,单次就需要2个多小时。加上穿脱防护衣的时间,他们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。晚上近10点完成后一次消杀后,回家时往往已经是深夜。厚厚的防护服和口罩,刺鼻的消毒水味道,护目镜上的水气常常模糊了视线,让人透不过气来。肩部被沉重的消杀器械勒出红血印,双脚因为几万步的行走磨出了水泡,全身湿透。
梯队消杀组由四位护士长担任,她们专业的理论实践水平和敬业的态度将消杀工作落实地非常彻底。但她们都是女性,瘦小的个子负重前行,实在让人心疼。这个时候,医院各个不同岗位的男职工纷纷加入消杀队伍,他们中有医师、技师、麻醉师、后勤人员等等,他们用男性有力的臂膀扛起了艰巨的消杀任务。
后勤保障部的朱海明就是其中一个,他虽然不是医疗专业技术人员,但他从春节期间加入梯队开始坚守至今,经验已经很丰富了。从一开始不懂专业知识,他就向护士长请教,到如今和其他队员、护士长一起改良消杀设备的携带方式,大大减轻了消杀员的体能负担。
遇上医院需要搬运物资等重活,这群小伙子们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干。
改良的消杀器械,改“背”为“拉”
医院各个角落都有他们认真工作的身影
03 世间从无从天而降的英雄,唯有挺身而出的凡人
“你们守护患者,我们守护你”
东宝方向顺风车群
3月4日 19:04 “专职义务接送,东宝区范围内可带四人,可根据需求者时间随叫随到,有需要的请提前联系我 约时间。”
3月5日18:30 “有谁加班没有车回家的可以等你下班了联系我来接。”
……
掇刀方向顺风车群
3月6日19:26 “明天早上城南新区出发,有需要坐车的可联系我”
3月7日 18:28 “明天上班,从东方名都出发,有同行的小伙伴约起”
……
群里的消息每天都这样滴滴地响个不停,甚是热闹。疫情防控期间,公共交通线路暂停服务,出行实行管控,大部分家属无法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,部分女同事不会驾车,无其他交通工具,上下班只能步行,有的甚至需要在路上耗费1-2个小时。
为了切实解决医护人员后顾之忧,院办在群里发出了组建“雷锋顺风车队”的消息,为疫情防控医务人员提供免费用车服务。按照不同区域分别建群,呼吁能开车上下班的职工,沿途顺带同一方向的同事,共渡出行难关。
消息一经发出,职工们都热烈响应,除了本院职工,越来越多的院外志愿者也加入到雷锋车主行列。疫情发生以来一直闲赋在家的汪红星,就一直想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,却找不到头绪。前些天,他无意中得知了爱心接送医护人员的倡议消息,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,成为此次抗疫雷锋车队的一名志愿者。
3月8日7时,汪红星已经驾车准点等候在五一路口,这是他当上雷锋车主的第N天日常。把所有人安全送到医院后,他顾不上吃早饭,继续询问有无下夜班需要接送的人员。下午6时,下了一整天的瓢泼大雨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,他的车已然雷打不动地停在医院门口了,仿佛一个温暖的地标,在潮湿的天气里照亮着医护人员回家的路。
“其实只是需要比平常早起来半个小时,同事们有难处,我多踩一脚油门的事,乐意效劳。”还有院内的车玉芳主任、王在锋主任、张军医生、吴姗姗医生……
04 家属上阵,源于骨子里的善良
“能为大家减轻一点点负担,为这次疫情做一点点贡献,我很开心”
“请帮忙开一张通行证明吧”2月28日一大早,支助中心的罗护士长就来到了医院办公室,奇怪的是开证明的这个人大家并不认识,并非医院职工,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这就要从被服室的陈阿姨说起了,作为一名被服室员工,她每天早上7点就得准时推着车去各科室收脏被服,下午再将干净的被服送来,整个医院跑一个来回一天就过去了。体量庞大的拖车、沉重的被服、污物的危险,都没有难倒爽朗麻利的她,仍是一天天乐此不疲地将污染的、清洁的被服灵巧转换。
疫情发生后,为改善医院疫情防控的救治条件,经上级部门批准,医院需改造疫情紧急救治场所,将原5楼支助中心暂搬迁至3楼。疫情期间,医院大量人力在一线防控,而支助中心仅四名护士,陈阿姨也加入了搬家的队伍,但因为都是瘦弱的女子,搬家的重任显得有些吃力。于是陈阿姨找到了罗护士长,说爱人张叔想来医院给大家帮忙。对于张叔,护士长是有些了解的,他和陈阿姨一样性格爽朗,乐于助人,但现在是疫情特殊时期,对他会有一定风险,况且他们的女儿也在医院彩超室工作,一家人相当于全上了火线呢。“护士长,你放心,他身体好,各项检查都很健康,就想来帮我们分担一点。”拗不住陈阿姨的坚持,张叔作为一名志愿者加入搬家队伍。当天,张叔和大家一起,抬桌椅、柜子拆开搬运再组装、做卫生……从早上7点多忙到晚上10点,圆满完成任务。
如果说聪明是一种天赋,那么善良就是一种选择。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,他们用一腔孤勇,做着“份外”的事情,才汇成了抵抗疫情的有力江河。
鲁迅说:“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,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”
每代人的温柔,都在被下一代人目睹。
所有人都会老去,但总有人年轻着。
所以希望不会断,善良不会灭。
正如“这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,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。”
希望依旧可以心有力量,闪闪发光。
Copyright © 2022 荆门市康复医院 www.jmkf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荆门市东宝区金虾路36号 电话:0724-2336593
邮箱:ji169748@qq.com 邮编:448000